我原本以为,聊电视剧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,是没有必要聊两位主演演技的。如果说白百何还因为“一指禅”有人诋毁她一下的话,那张颂文这边,显然是一位老好人,没啥值得诋毁的,所以,不会面对演技上的指责。不过,从该剧形成的口碑情况来看,却出现了比较“奇特”的事情,真有观众觉得张颂文演得不好。
说张颂文演得不好的声音,整理一下,无外乎就是,张颂文怎么可以嘻嘻哈哈着表演角色呢,一点都不严肃,张颂文怎么没有一丁点的古装气质呢,张颂文这种闹着玩儿式的表演,让这部电视剧更像是喜剧电视剧,而不是古装电视剧啊之类的话。看完了这些话,真的有点让人哭笑不得。
出现这种情况,其实就是粗糠和细粮的对比造成的。
什么是粗糠啊?诸位可以看一下,很多粗制滥造的古装剧作品当中,主角们的台词,都是半文不白的,主角们念台词的方式,都是有板有眼的,尤其是讲求几个字一断的。这种拿腔作调,其实是学校里边或者演技培训班里边教出来的。您放心,那种几个字就断一下的台词朗读方式,一百个里边,一百二十个都是这类科班培训出来的。
甚至于,这类培训班还觉得,古人就是这么说话的呢。大量的古装剧作品,用流量明星的那种,基本上都是这种表演方式。喜欢拍烂俗古装剧的导演们,也要求演员们就得这么念白才行。而这种念白,说好听点叫古装腔调,说难听了,其实就是死气沉沉——搞来搞去,没有一丁点的生气,像死人。
什么叫细粮呢?粗糠是给猪吃的,细粮则是给人吃的。如果观众们经常吃“粗糠”类的古装剧,再来看张颂文带来的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当中的细粮式的表演,就不适应了,不舒服了。这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。明明拿腔作调才是错误的,但因为错误的东西吃的太多了,吃个正常的,反倒是不适应了。
像张颂文的这种嘻嘻哈哈当中来完成角色,去掉古装腔调的表演,才是真正的正确,塑造的才是活着的人。在这里,我举个其它的例子。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,浙江卫视曾经有一档综艺节目,叫《我就是演员》。这档演技比拼类的综艺当中,邀请宋丹丹当导演。有一次,让宋丹丹表演古装,要拿腔作调,老太太直接表示,你们那种拿腔作调,我演不了。宋丹丹大姐是实在人啊。
拿腔作调的那种古装,就不是表演活着的角色,是把角色往死气沉沉当中演。像张颂文这种,嘻嘻哈哈着来,才是古人的样子。话说,中国古人真不是粗糠古装剧当中那样子的。同时,在台词上,也不是半文不白的。这个常识,部分喜欢吃粗糠的观众不知道,是蛮遗憾的事情。
可能,这批粗糠观众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背诵古文,因此便觉得,古人说话,也是这个样子了的。其实,并非如此。在中国古代,文和口,是不直接对应的。中国古人说话,也是大白话,平常话,没有之乎者也的。咱们的“文”,主要是公文、文学等层面上用。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。
您想想,咱们中国那么大的地方,各处都有自己的方言。在古代,地域和地域之间又交流的没有那么频繁,也没有广播和电视,更没有互联网,万一福建人遇上东北人,可怎么交流呢?他们彼此之间的方言,互相听不懂啊。这个时候,“文字”的作用就出现了。虽然口上的话交流不了,但可以笔谈,大家的文字是一样的。
但是,粗糠观众们千万不要觉得,中国古人日常交流,就是您背诵的古文那个样子的。好多粗糠类的古装剧,净搞这类半文不白的台词来忽悠粗糠观众了。在中国古代,大家也说大白话的,除非,出现了不同地域的人凑在一起,大家就不说话了,笔谈。
张颂文选择了细粮的表演方式。细粮,才是给人吃的。张颂文在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当中的断句,就是口语化的,日常交流当中怎么断句,他就怎么断句,不搞粗糠古装剧当中那种几个字一断了。这种表演,是对粗糠演员的降维打击啊。
类似的打击,还出现在现代剧当中,张嘉益那种松弛的表演状态,也降维打击很多偶像型演员。表演这东西,越松,越紧。细粮,人要多吃。粗糠,留着喂猪。
苏敏:5年,20多万公里,500多个城市,我终于活成喜欢的样子
156娱乐新闻2025-10-01搭档完虞书欣又搭档赵露思,29岁的她又白又美很抢镜
742娱乐新闻2025-10-01一位00后导演的追风野心:中国也该有自己的风暴史诗
855娱乐新闻2025-10-01新剧杀青,肖战发帖:守着千万人能挺直腰杆说话的明天
849娱乐新闻2025-10-01中国导演,普遍不懂人性
950娱乐新闻2025-10-011.2亿搭了个铜锣湾,却讲不好一个故事,绝版阵容也救不了《风林火山》
815电影新闻2025-10-01《沉默的荣耀》:明牌开局、直钩钓鱼,吴石的计划才是无解的阳谋
726电影新闻2025-10-01《沉默的荣耀》开播,戳破了《潜伏》谎言,余则成原型绝不是吴石
419电影新闻2025-10-01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拍出了最难的一部分
820电影新闻2025-10-01126条评论26条差评,央视都看好《沉默的荣耀》,居然还有骂声?
633电影新闻2025-10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