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的电视剧剧情,真就是“离离原上谱,离谱至极”!
老戏骨林永健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一篇《精品是怎样炼成的》的文章,文中精准指出了当下国产影视作品存在的问题。
国产影视的乱象,终结了吗?流量演员的争议,减少了吗?
不切实际的剧情设定
现在的剧本创作,对现实的惊人无知,已经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步。
《故乡的泥土》里,一个角色居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滹沱河无极段被淹死了。
可稍微查证一下便知,正如《北京日报》曾经报道过的,那时的河段早已干涸,成了一片沙滩。在一条干涸的河里淹死人,这种设计图,怎么可能造出合格的产品?
《凡人歌》里月薪三万五的角色,一边声称自己缺钱,一边却能轻易掏出几十万时,观众感受到的不是角色的困境,而是创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傲慢想象。
恰恰印证了林永健的批评,有些编剧,就是“在高星级酒店里想象”普通人的生活,他们或许会坐地铁、逛菜场,但那只是为了“体验”,而非真正的生活。
创作者们似乎懒得再去设计新的结构,宁愿把几十年前的老套路翻出来刷层新漆。
《灼灼韶华》里,女主一上来就遭遇偏心婆婆、亡夫亡子,仿佛不把全世界的苦难都堆在她身上,就不足以衬托其“大女主”光环。
为了凸显主角,配角的智商和人设可以随时牺牲。剧里经验丰富的药材商,在主角光环面前瞬间变成毫无判断力的“傻子”。
这种“降智配角”的手法,和让主角拥有“柯南”体质,走到哪哪就出事的设定一样,都是流水线上最省事的叙事零件,万能,但毫无灵魂。
《后浪》里,赵露思饰演的外卖员,仅仅因为一个退单,就做出将外卖直接扔在顾客头上的极端行为,事后工作还丝毫不受影响。
这种为戏剧冲突而捏造的虚假人设,无法让观众产生任何真实的情感连接。
流量“特供”的演员
当下的流水线,似乎对“流量”演员情有独钟,甚至不惜围绕它修改生产标准,最终导致产品“质感”断崖式下跌。
比如演员成毅,从《琉璃》到《莲花楼》,再到未来的《赴山海》,他几乎成了“美强惨战损”角色的专业户,连妆造风格都高度统一。
同样,张晚意也在短短半年内,连续出演了四部形象、人设乃至演法都极为相似的古偶剧。
既然这种类型的角色能带来数据,那就不断复制,把演员牢牢锁死在舒适区。
这套操作确保了产品的“可预测性”,却也彻底扼杀了演员的可塑性和角色的多样性,产出的角色千人一面。
《我的人间烟火》里,杨洋的表演被观众批评为全程“端着”,专注于耍帅,完全脱离了消防员的角色本身。
而在《风起洛阳》中,人民网虽未点名,但舆论普遍认为其批评的“情绪匮乏”的表演,正指向王一博和宋茜。
把演技不足的流量明星强行安插在关键角色上,其结果必然是破坏了作品的整体质量。
当年吴谨言爆红后,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临时要求更换场地、压缩时间,其缺乏职业素养的行为遭到了官媒点名。
林永健就曾揭露,有些顶流演员排场极大,甚至自带编剧团队进组改戏,让本就混乱的流水线雪上加霜。
只会复制粘贴的流水线
现如今的国产剧情,“复制”已经压倒了“创造”。
无论是直接“汉化”国外作品,还是一窝蜂地模仿本土爆款,规避风险和迷信公式,已经让整个行业陷入了创新的巨大惰性之中。
电影圈的“拿来主义”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。
近几年的国产院线,热门电影几乎半数都是翻拍片。从去年的《消失的她》、《拯救嫌疑人》,到今年的《热辣滚烫》、《动物园里有什么?》,翻拍来源地遍布韩国、日本、西班牙、美国。
更讽刺的是,许多被翻拍的原作本身也只是口碑平平的二流作品。当我们的创作者沦为海外二流剧本的“搬运工”时,本土原创力又将从何谈起?
人民网曾一针见血地评价某些古偶剧就是“工业糖精”。
这些剧集从人设、剧情到妆造、拍摄,都遵循着一套牢不可破的公式。男主不是皇帝王爷就是冷面刺客,女主不是傻白甜就是全能女王,必定会点医术或擅长经商。
剧情模板更是万年不变:相遇、误会、家族恩怨、携手破局。
这种生产模式与电影翻拍异曲同工,都是将已被市场验证的“爆款公式”进行无限复制,然后向市场大量倾倒“预制菜”。
剧看起来很热闹,吃起来却索然无味,毫无营养。
正如林永健所言的行业陋习,什么火了就一窝蜂去抄,最终将整个行业拖入了深不见底的泥潭。
不及格产品强制召回
当流水线上生产出的劣质品,不仅挑战观众的审美,更开始触及常识、价值观乃至文化立场的底线时,市场的“强制召回”机制便会被激活。
最先被触碰的,是安全与常识的红线。《我的人间烟火》中,男女主角竟将灭火器当作调情的玩具嬉笑打闹。这个情节不仅荒谬,更是传递了极其危险的错误信息,直接引来了消防官微的警示。
这表明,脱离现实的无脑创作,已经开始对现实世界产生实实在在的负面影响。
《东八区的先生们》则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反面典型,剧中充斥着扯女性内衣带、手放在不当位置等冒犯性情节,台词更是油腻到令人不适。
这部剧集因其悬浮、油腻、三观不正,遭到了官媒与大众的一致唾弃,主演张翰口碑翻车,豆瓣评分更是跌至耻辱性的2.1分。
最终,这部被质问“诚意何在”的“次品”被市场彻底“召回”。
最后,也是最严肃的,是文化立场的红线,《我叫刘金凤》就踩上了这颗地雷。
剧中的服装、道具,尤其是食物寿司,被指带有浓重的“倭风”,引发了巨大的文化争议。
在文化自信日益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,这种在历史剧中出现的文化挪用与失真,无疑是不可逾越的品控红线。
最终,该剧被悄然下架,人民日报也发文要求文艺创作必须尊重历史真实。
结语
林永健在《人民日报》的发声,以及官媒的频频介入,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。
它预示着,那个单纯依赖流量公式和套路模板的“预制菜”时代,正在走向终结。
市场的忍耐是有限的,观众的审美也在不断提高,我们有理由相信,精品创作的春天终会到来。
《余生有涯》中37岁演员演技惊艳,容貌反成配角
244娱乐新闻2025-10-17《陀槍師姐》童星家樂仔近照曝光變型男,碩士畢業美國追演藝夢
780娱乐新闻2025-10-17短剧《折腰》上线当天即遭下架实际 播放时间不足24小时
955娱乐新闻2025-10-17苦等《庆余年3》的观众,偷偷看男频短剧去了
637娱乐新闻2025-10-17《一笑随歌》收官!5位演员被赞,2位演员被嘲,夏梦成大赢家
871娱乐新闻2025-10-1710月17日上新短剧来咯!这五部又是熬夜必追剧啊!
301娱乐新闻2025-10-17锤弟谈《猎魔人》最终季:玩游戏不能让我更像杰洛特
217娱乐新闻2025-10-17周至首部横屏连续短剧《逍悦生活》正式开机
508娱乐新闻2025-10-17《阳光俱乐部》清华首映,黄晓明、祖峰、贾樟柯畅谈角色感悟
885娱乐新闻2025-10-17《许我耀眼》,腾讯视频的一锅「大女主」乱炖
326娱乐新闻2025-10-17